观音百科系列 109.观音菩萨在中国的应化道场——普陀山
普陀山,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传为观世音菩萨的应化道场。其原名为梅岑山,因西汉末年梅福在此修道而得名。唐大中年间(847—859年)有一印度僧来山,至潮音洞,自焚十指,而亲睹观世音菩萨现身说法,授以七色宝石,遂传此地为观音显圣地。唐咸通四年(863年)日本高僧
普陀山,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传为观世音菩萨的应化道场。其原名为梅岑山,因西汉末年梅福在此修道而得名。唐大中年间(847—859年)有一印度僧来山,至潮音洞,自焚十指,而亲睹观世音菩萨现身说法,授以七色宝石,遂传此地为观音显圣地。唐咸通四年(863年)日本高僧
德王观音,三十三观音之一。相当于《法华经•普门品》之“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之观音化身。梵王乃色界之主,其德殊胜,故称德王。世所流通之像为趺坐岩上,左手安置于脐前,右手持杨柳。
盛唐时期,佛像艺术的发展臻于鼎盛,进人了成熟时期。随着菩萨形象和绘画艺术的发展变化,这一时期的观音造像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不但数量大增,质量也大幅提高。盛唐气象以健康明快的情调与富贵典雅的气韵交织的方式体现在观音形象艺术上,唐朝诗僧皎然《观音赞》以“慈为雨
石窟原是古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随着佛教的传入,这种建筑形式也传到了中国。从北魏至隋唐是凿窟的鼎盛时期,唐代以后逐渐减少。我国现存的主要石窟群均为魏唐之间或宋朝前期作品,其中以石刻闻名的有大同云冈、洛阳龙门、天水麦积山和重庆大足石窟等。下面简单介绍几处与观音
家庭供奉的观音佛龛,常见对联是“西天有路谁人过?南海无桥唯我行”或“观空有色西江月;听潮无声南海音”,横批多为“大慈大悲”。观音菩萨画像通用联为“白莲台上弥陀佛;紫竹林中观世音”。在寺院里,观音殿堂的楹联往往更为典雅深邃,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元明清时期,通俗文学兴起。元时的戏曲、明清时期小说等体裁的文学作品,内容丰富,贴近老百姓的生活现实,有着广泛的受众群体。这些文学作品中往往表现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美好形象,对于观音信仰在社会上广泛而深入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唐宋以降,随着观音信仰的日趋盛行,无论是僧人还是文人墨客都撰写了大量的与观音信仰有关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体裁多样,有诗词、偈语、散文、小说、戏曲等,内容也非常广泛,涉及到观音信仰的方方面面。
普悲观音,三十三观音之一。相当于《法华经•普门品》所载“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之观音化身。其形像为两手隐藏于法衣而向前下垂,立于山上。大自在天乃三界之最高神,以其威德殊胜,而配以观音平等普遍之慈悲,故称普悲观音。
公元前六世纪,佛教创立于古印度。公元前后,大乘佛教兴起,并向四方弘传。公元七世纪以后,密乘盛行,传播中心移到东印度。十三世纪初,在伊斯兰教武力的摧毁下,佛教在印度基本绝迹。在佛教兴盛期,曾向西传到希腊、叙利亚、埃及等地,向北传入中亚、中国、蒙古、朝鲜、日本等地